诸葛亮治军理政的辩证法
2018-07-27 11:13:44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  • 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再读《三国》之二十六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屈善恕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8.7.27

       2014年7月,随同鲁延清先生、张昌华先生、马俊利先生等一行8人驾车到川西旅游。返回成都时,我携妻子刘红游览了武侯祠。游览期间,笔者反复欣赏了时任清朝四川盐茶使赵藩撰书的楹联:“能攻心则反侧自消,从古知兵非好战;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。”当时,觉得这副楹联的内容、书法艺术,十分完美,叹为观止。通过再读《三国》,倍感此联是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功业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,是治军理政的政治方略,是启迪芸芸众生的微言大义。

      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,而主要点是“攻心”。所谓“攻心”,即从精神上战胜对方,并使其心服口服。作者认为,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“好战”,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摧毁敌人,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,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。诸葛亮“七擒七纵”孟获的战例,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“攻心”取胜的典范。

       诸葛亮北伐中原前,为了解除后顾之忧,于公元225年三月率军先平定南中。行军至永昌城时,忽报天子差使命至。诸葛亮请入军中,见使者是马谡。马谡谓诸葛亮曰:“奉主上敕命,赐众军酒帛。”诸葛亮接诏已毕,遂留马谡叙话。诸葛亮谓马谡曰:“吾奉天子诏,欲削平蛮方。久闻马谡高见,望乞赐教。”马谡毫不客气地说:“愚有片言,望丞相察之:南蛮恃其地远山险,不服久矣;虽今日破之,明日复叛。丞相大军到彼,南蛮必然平服,但班师之日,必用北伐曹丕;蛮兵若知内虚,其反必速;夫用兵之道: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。”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策略,并命马谡为参军。在对南蛮的战争中,对南蛮首领孟获“七擒七纵”,从而使孟获对诸葛亮佩服至极。当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放回孟获时,孟获便不肯走了,并心悦诚服地说:“公,天威也。南人不复反矣。”这样以来,不但南中的叛乱被很快平定,而且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,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。不仅如此,孟获其人也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,孟获手下的有些将领还参加了北伐中原战争。

       在下联“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”中,核心思想就是制定政策一定从实际出发。经验证明,只有对形势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,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,当宽则宽,当严则严。否则,不明形势随意施政,则政策无论“宽”与“严”,都是注定要失败的。

刘备集团攻克益州、建立蜀汉政权时,蜀郡太守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“高祖入关、约法三章”,“宽刑省法,以慰民望”。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分析,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。诸葛亮谓法正曰:“君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秦用法暴虐,万民皆怨,故高祖以宽仁得之。今刘璋闇弱,德政不举,威刑不肃;君臣之道,渐以陵替。宠之以位,位极则残;顺之以恩,恩竭则慢。所以致弊,实由于此。吾今威之以法,法行则知恩,限之以爵,爵加则知荣;恩荣并济, 上下有节;为治之道,于斯著矣”。因此,诸葛亮对蜀汉的反叛势力镇压毫不留情,对一些违法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。而蜀汉经过诸葛亮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,不但没有发生动乱,反而出现了“吏不容奸,人怀自厉,道不拾遗,强不侵弱,风化肃然”的治世景象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